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验 > 生活家居 > 生活

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?

关注:7 发布时间:2021-08-04 16:13:04

导语本文整理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?经验知识,帮助您全面了解,小白也能成为高手,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!

1、注重整体利益、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,强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。2.崇尚“仁”的原则,追求人际和谐。3.注意谦虚和礼貌,强调傲慢和骄傲。4.提倡言行一致,强调诚信。5.追求精神境界,重视道德需要。6.强调道德修养,塑造理想人格。

中国传统美德内涵丰富,博大精深,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,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泉。

(1)重视整体利益、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,强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。

“正义战胜私欲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。2000多年前,诗经提出了“熬夜为公”的道德要求,认为日夜为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。尚书也有“用公灭私,民必允”的思想,认为朝廷官员要用公心摧毁自己的私欲,以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。西汉初年,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“国忘家,公忘私”,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“天下先忧后忧,天下先乐后乐”,都体现出强烈的报国报国精神。

(2)崇尚“仁”的原则,追求人际和谐。

中国传统美德崇尚“仁”的原则,崇尚“仁者爱人”,强调“推己及人”,关爱他人。孔子强调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强调“欲为己立,则成事”。孟子强调“老而不老,幼而不幼”,“亲而善待人,善而爱物”。荀子强调“仁者爱人”。墨子提出了“互爱互利”的思想。古人主张“和为贵”,提出了“亲族好邻,国为宝”的思想,强调社会和谐,强调和谐友爱,提倡团结互助,追求和平共处。在人际关系上,中国人一直提倡善待他人,提升自己和他人,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;在民族关系上,中国各民族相互交融,共同努力,构建团结和谐的家庭;在对外关系方面,中华民族倡导爱人、睦邻、和合各国,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。尊重仁、和、平,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。

(3)注重谦虚和礼貌,强调骄傲和自豪。

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,谦虚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美德,也是人类行为的道德要求。谦虚是自谦,自给自足是虚的;尊重就是尊重人,以礼待人。谦虚与礼有联系,正如孟子所说“敬是礼的目的”。根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,仪式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。“凡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他们有礼貌。”礼也是人的基础。子曰:“不学礼仪,不能立。”左传还说:“礼是人的工作。无礼,不许站。”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谦逊有礼,同时提醒人们不要骄傲自大。

(4)提倡言行一致,强调遵纪守法。

“善于坦诚”。信是指诚实守信的品格。孔子提出“人不信,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”,提出“人无信不立”。荀子进一步弘扬了择善治国的信念,使之不仅成为朋友伦理和交往伦理的规范,而且扩展到了一切应以诚信为基础的伦理关系。“交朋友,守信用”

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不同于其他动物,因为人有道德。人除了物质需要,也有精神需要,所有精神需要中比较高尚的是道德需要。孟子说,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点在于,人能够“明白平常之事,观察人伦”,即能够本着“仁义”行事。荀子还说,人之所以能保持群体特征,是因为人能遵守礼仪,否则人会因争斗而产生烦恼,烦恼会使人彼此分离,变得软弱,因而不能赢得事物。总之,中国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的基础,弘扬和表现人的道德精神,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。

(6)强调道德修养,塑造理想人格。

子曰:“仁远乎?我要仁,思仁比较好。”“我能在一天之内用我的力量去仁吗?”我没看到那些软弱的人。我认为“仁”,这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,不是人所不能及的。人要“住三省,住三省”。荀子认为“道虽尴尬,不可为;事情虽小,但不可能。”。墨家也很重视“修身”,强调“观色修身”和“体行修身”,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。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千辛万苦,却总能屹立于民族之林。应该说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,尤其是传统美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