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?
关注:30 发布时间:2022-03-05 16:01:01
彝族节日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体现。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节;有以拜神拜祖为主的祭祀节日;有以缅怀英雄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性节日;有庆祝丰收和胜利的节日;有以歌舞、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会娱乐节日。
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,民族语言为彝语,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系的彝语分支。北、东、南、东南、西、中有六种方言,包括五种次方言和25种地方语言。
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等省的高原和沿海丘陵之间,主要分布在楚雄、红河、凉山、毕节、六盘水、安顺等地。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比较大的彝族聚居地。
彝族节日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体现。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节;有以拜神拜祖为主的祭祀节日;有以缅怀英雄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性节日;有庆祝丰收和胜利的节日;有以歌舞、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会娱乐节日。主要节日有:
易节一:花脸节
花面节在丘北县流传,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,持续三天。节日期间,彝族村寨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杀猪杀鸡,准备酒肉饭菜,先拜神,再请老人先吃比较好的酒肉,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,互相敬酒吃肉。吃完饭,我去村尾,用墨水和锅灰互相擦脸,直到脸上全是黑,累到笑不出来。花脸节得名。擦脸,除了年轻男女互相擦脸,其余的人也按年龄和辈分互相擦脸。他们以为越黑越会抹人,年景好,人畜平安,五谷丰登。在节日期间,村民们不允许工作,春天或研磨。
易节2:火把节
火把节是彝族的盛大节日,除阜宁县木阳的白鹿人外,全国各地的彝族都庆祝,甚至流传到汉族。根据彝族的阳历,农历6月24日是太阳在轨道上运行的比较积极的一天。中午,人们在太阳照射下看不到自己的影子,所以这一天被视为节日。六月是水稻抽穗、作物生长、各种作物接近成熟的季节。也是各种害虫危害农作物的时候。因此,在这个节日里,应该点燃火把,消灭害虫和害虫,以确保丰收。这一天,男人、女人和孩子穿上节日服装,聚集在指定的场所进行斗牛、赛马、唱歌和跳舞;晚上拿着点燃的火把,男女互相追逐嬉戏,以示善意和吉祥,也是为了互相烧尽恶鬼。除此之外,举着火把在房屋和田地周围巡逻杀虫除害,然后一群群的人围着营火通宵欢歌载舞。
不同分支活动的形式和意义是不同的。阿扎从农历6月24日下午到26日度过了两天半。阿扎除了每天早晚祭祖外,第一天供奉“黑龙”,第二天供奉“宅神”,第三天供奉“庄稼神”,还有的去地下供奉“雷神”祈福。节日前,家家户户都要把嫩松树砍下来,用楔子a擦干,做好火把,每晚祭祖时点燃。晚饭后,年轻的男女们聚集在空旷的场地上,打着火把,演奏着黑仔,跳着弦乐。火把的声音和快乐的笑声使村庄欢腾。年轻人兴趣越来越高,晚上熬夜。祭“宅神”很严重。在房子后面立一个祭坛,是家里人祭祀的。祭品包括一小捆玉米、1.65米的亚麻布或白布、手镯和戒指;加入1碗米饭和1个鸡蛋;篮子前放一碗清水和三个酒杯。用红、白、绿、蓝、绿布条将三根16.5厘米长的松枝、杉枝、栗枝绑好,和几根鸡毛一起插在墙上。杀桌上的公鸡,杀桌底下右边的母鸡,用血烧纸。相传,古代火把节时,为了保护孩子,一对夫妻与在人家房子里偷偷捉孩子的恶魔搏斗,结果身受重伤而死。后人崇敬感恩,每到火把节都会在他们死去的房子后面杀鸡献祭。昨天部门精简了,放假当天杀牛分头吃。当晚煮糯米,按孩子数煮鸡蛋,在地上献上。父母用簸箕念驱鬼的话,然后生火扔松香颗粒喷火驱鬼驱蚊驱蝇。然后每个孩子吃一个煮熟的鸡蛋,这意味着他一年内不会生病,一切顺利。近年来,为了保护森林,防止火灾,不再进行打火把,其他活动大多保持不变。
伊节三:草马节
草马节在阿扎尔支流传。阿扎尔非常尊敬陪伴祖先寻找道路、长途跋涉的役马,祈求庄稼得到保护。每年旧历的八月,他都选择马或老鼠来庆祝草马节。相邻的村庄不选择同一天,方便他们互相拜访,互相祝贺节日。这一天,家家造草马,插各色野花,装扮成彩马;用南瓜叶做一个马篮,装上炉灰和草籽。那天晚上,我们杀鸡先祭祖,把鸡和好菜塞到马嘴里,晚饭前放在村里的西草里。第二天,道路两旁将放置鲜花和马匹,供大家参观、评价和向获胜者学习。下午村里家家户户献草马,男女老少下乡吃午饭,看谁吃得好,客人多,收到好评和吉祥话。饭后举行斗牛,评价壮牛,是个热闹的场面。节日期间,村里的男女老少和外宾自由玩耍,尤其是晚上,唱歌、吹笛子、跳弦乐,一直忙到深夜或第二天早上。
易节4:2月8日
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微山彝族一年一度的节日。每个村庄都要举行活动,其中“门主路”和“祭祀密干”是常见的活动。这一天,每个村庄都要砍掉一些树枝来封闭所有进入村庄的路口,不允许外人进入村庄。祭密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举行,不允许妇女参加。活动期间,他们都说彝语,但不说汉语。活动先叫“麦迪”,后叫“米库”,然后举行米库祭祀,然后阿碧(彝族请教人员)、男孩和少年壮士守密死树三天三夜,唱歌是每个村子必不可少的活动。
为什么彝族人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如此盛大热情的活动?传说有一个善良、乐于助人的老人,名叫米库,住在微山彝族村离寨子一英里远的一个小屋里。一年二月初八的中午,所有年轻力壮的劳动者都去田里劳动,只留下一些妇女、儿童和老人在寨子里。突然,两只饥饿的老虎来到寨子,老人和孩子都处于危险之中。在千禧年之际,老人不顾自己的危险,高喊“孩子快跑!”一边用砍刀砍路边的树枝和荆棘,一边堆在路上封路,耽误老虎进村。筋疲力尽时,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在绿色的大树下迎接老虎,带领饥饿的老虎走向自己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,老虎被击毙,村民得救,老人却倒在血泊中。人们怀着深厚的感情把老人的尸骨埋在那棵绿色的大树下。从此,彝族人称大庆树为“密枯树”,“密枯树”成了密枯老人的化身。彝族“二月八日”的习俗代代相传。2007年3月27日(农历二月初九),第十二届滇川黔桂彝古籍协作会在微山召开。会议决定,农历二月初八是中国彝族共同祭祀南诏大地主的主要祭祀日。
彝族节5:米氏节
史密斯是树神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,全村人都会杀猪祭拜树神。愿树神带福消灾,保佑全村人畜兴旺。
彝族节6:沙胡比节
“沙胡比”是微山的彝语,意为“尝新麦”,在农历四月中旬。节日那天,家家户户用新面粉和糯米耙地,蘸蜂蜜祭祖,邀请亲朋好友品尝新产品,庆祝小春丰收。这一天,已婚的女儿会带着耙子等礼物去看望家人。
彝族节7:节
黄图节在农历九月中下旬举行,巍山彝族人选择在一个晚上举行送黄图的仪式,这个晚上不是亲属节。这一天,人们用炉灰从主屋的内室到面馆,再到圈屋画线。庭院中心的交线为中点,然后画一个圆,设四个角,形成东、西、北、南五个方向。松枝和栗枝各插一根,中心枝插三根。为茶、米、酒、盐等食物熏香,一手扶着公鸡,一手敲着犁,念着“然后杀一只鸡,五个方向插鸡尾毛,五个方向缠鸡尾毛。鸡熟了,再献一次,全家磕头念“送土皇帝,保*康,保土地,保基础”的吉祥话。比较后把所有的树枝和香送到房子后面的路边,然后全家人一起吃饭。
易节8:我们喝戏剧节
微山彝语“瓒饮戏”是品尝新米的意思,时间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。在这一天,人们把收获的新粮运进谷米,并给他们已婚的女儿、上门的儿子、亲戚朋友打电话杀鸡尝新米。当你品尝新米饭时,你应该首先崇拜祖先,然后尊重老人。吃饭的时候,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演讲,“我们喝歌剧,玩欧洲歌剧,韩妮麦湾迟到,从那海去麦多。”。品尝新大米,品尝它,今年有个好收成,希望明年有个更好的收成。一些彝族村庄还将新大米制成各种图案的诱饵块,涂上颜色,分发给村里的亲戚、朋友和老人品尝。
彝族节日9:白芝姑的“乔年节”
在永仁县的偏远山区,有一个高山彝族村,叫白芝谷。每年农历四月初一龙年,当地彝族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,俗称“乔年节”。
白芝谷隶属永仁县胡萌乡莫居村委会,位于
“乔年节”是当地彝族比较重要、比较热闹的节日。节日的早上,伴随着老公鸡的第一声啼叫,寨子里的荔浦长老响起了第一声清脆的铜鼓声,告诉人们“乔过年”到了,节日活动即将开始。这时,身穿节日服装的村民从各个寨子聚集到举行节日活动的场地,然后根据节日活动的内容忙碌起来。女性的主要任务是准备祭祀用的祭品和节日食品,而青壮年则准备接荞麦品种。未婚青年借此机会享受歌舞和恋爱。活动持续了一夜,现场非常热闹。
活动一开始,第一个内容就是迎接“乔神”。在青铜手鼓的带领下,大家依次向荞麦田走去,围着地面转圈,开始叫荞麦种子。这时,正是收割荞麦的季节。叫荞麦,就是荞麦不要再贴田了。请带着荞麦回到家家户户的粮仓,与山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,在即将到来的播种季节回到山野。
荞麦品种采摘仪式结束后,每人在附近折了一根绿色的树枝带回家,这表明树枝上附着的荞麦品种已经自己回来了。绿枝带回家,要插在楼底,第二年春天播种的时候再送回地里。
接下来是舞蹈表演。在寨子中间的大坝上,我看到十几个彝族人戴着面具,穿着长袍,拿着木棍,以大坝中间的一张方桌为中心,围成一个大圆圈,边跳舞边唱歌,表演各种舞蹈动作。据说在古代,一场大火烧毁了彝族的所有房屋和谷物。那时,人们正与饥饿和痛苦作斗争。后来不知道是谁在一个倒置的碗下发现了几颗幸存的荞麦种子。人们在山坡上播下荞麦种子,烈日下把水带到远山脚下,日夜轮流守护,精心管理。就这样,一直到第二年的四五月,荞麦终于开花结实,彝族的祖先就靠这些荞麦种子生活繁衍后代。这就是彝族荞麦节的由来。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痛苦的农耕历史,彝族人民每年在荞麦节期间都会表演这些舞蹈表演,以示他们不会忘记昨天的苦难。
各种活动结束后,人们聚在一起唱歌,跳竹竿舞,跳葫芦笙舞。长辈们围坐在会场中央的方桌旁,一边喝酒,一边解说歌曲。
实际上,“乔年节”是一个农业祭祀节日,它实际上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,这是农业民族期待丰收的共同心态的暴露。
白芝姑的“乔年节”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伊节10:密枝节
这是一种原始的崇拜仪式,也是云南和贵州彝族的主要节日之一。但是没有固定统一的节日周期,每年冬天的比摩吉日都会举行节日活动。同一天,每个村子的男人都带着整个被杀的白羊,去深山密林中专门的祭祀场举行祭祀,祈求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
还有一个关于“秘密支部”起源的传说。相传古代有个放牛放羊的能手,名叫“米脂”。他多年来帮助人们放牧和看管牛羊,人们非常感激他。大年三十,有个主人送了他一只鸡,一升米,一斤肉,叫他回家过年。但他无家可归,不方便住另一套房子(因为是除夕,没比平时多),只好蜷在别人屋檐下。不幸的是,那天晚上他被寒冷和寒冷秒*了。人们对此感到非常难过和遗憾。为了纪念他,彝族人民在他的名下设立了一个名为“米脂节”的节目。但是因为他是在大年三十去世的,不方便在这一天定假日,所以毕摩改为每年冬天临时另选一天过节。
彝族节日
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。也叫跳公祭。彝语被称为卡其语、孔雀语和曹琦语。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。具体时间因村而异。相传,在古代,彝族先民出村抗敌,四月初至四月中旬,陆续获胜回乡。族人举行宴会,歌舞庆祝,这也是习俗。这项活动始于北宋。有大跳和小跳。9年一次大跳,每次持续6 ~ 9天。一年一次,小跳三天半。人们围着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,附近的村民前来观看并祝贺。外面有临时的公平交易。
跳弓节的活动
跳锣节,又称“跳弓节”,是广西那坡和云南阜宁彝族比较大的节日。据说是为了纪念古代凯旋回国的勇士;流传了几千年。各村各村节日的具体时间都差不多,都在农历四月初十,内容包括祭祖、祭神、祭祖、宣讲国史、载歌载舞、表演娱乐等。某村有个公祭,附近几个村都来参加,很热闹。节日期间,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服装,(即彝族语言的祭司、教师、智者)宣讲祖先的功绩,带领大家朝拜,接着是喝酒唱歌,大家打铜鼓打芦笙,周围围着金竹,按照传统的舞蹈节奏,由慢到快,由低潮到高潮,尽情欢庆。年轻人表演了象征狩猎和杀敌的“跳门”、“过桥”等舞蹈,表达了对祖先英雄气概和尚武精神以及反抗民族压迫胜利的怀念。周围都是节日美食,大家边吃边跳。毕摩的诵经、祈祷和祝福仪式不时穿插进行,期间还举行赛马和各种表演。天黑后,年轻的男女们涌向每个家庭,轮流跳舞、祝福,甚至通宵聚会。
那时,人们会穿特殊的衣服,女孩会穿白色夹克、蓝色裤子、打底裤、衣领耳环和腰带。这些年轻人穿着四件崭新的夹克,每件都露出衣领。广场上聚集了九名身穿蓝色长袍、手持长杆(象征祖先的长毛)的年轻人。“公爷”带领众人以猪头祭祖,登上竹台,正式宣布金竹舞开始。“麻公坝”——的领头人戴着白帽子,穿着长袍,穿着新鞋新袜,带领人群
人们在芦笙和锣鼓上跳舞。舞会持续了两天。第三天中午,所有男女老少一起爬上山顶,在“龚师傅”的主持下再次祭祖,然后陆续离开。
上一篇:2020年是多少个教师节?
下一篇:mt6853是什么芯片?
猜你喜欢
生活热门经验
- 比12345还厉害的电话是什么?265528人
- 普京任期多少年了?159077人
- 朱瞻基为什么那么短命79473人
- 核酸检测电子版多久出来?73716人
-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41965人
- 南方过年的风俗有哪些?38011人
- 10016天天给我打电话是什么意37553人
- 中国十大投资公司排名是怎样的28294人
-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的意27367人
- 2020年脱贫标准人均纯收入多少26952人